深挖星巴克:咖啡和茶含有多少丙烯酰胺?真的致癌吗?

前不久,关于星巴克咖啡致癌的传闻说法,沸沸扬扬。

让很多人都怀疑咖啡、茶类颜色,过深的是不是就含有丙烯酰胺呢?这个丙烯酰胺会不会有致癌物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揭晓答案吧!

茶里有丙烯酰胺吗?

茶叶中含微量的糖和氨基酸,炒茶、烤制、发酵的过程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丙烯酰胺。

查阅数据发现,

干红茶,特别是一些熏制的红茶中,丙烯酰胺含量接近于咖啡。

烤制干燥的绿茶、乌龙茶等,也含丙烯酰胺,但比咖啡少得多。

相比而言,加热程度较低的新鲜绿茶含量应当最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茶叶和速溶咖啡一样,都是一点点量泡一大杯水,不可能大碗吃干茶叶。

一般每天只喝几克茶,每天带来的丙烯酰胺只有几微克,和油炸、熏制、烧烤、炒菜等食品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

同时,绿茶、乌龙茶等茶叶不涉及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制作,所以不含有苯并芘之类确认的致癌物。经过炭火熏制,比如某些品种的红茶,有可能含这类物质。

含有丙烯酰胺 = 致癌?

我们说一种食物是否不利预防癌症,不能只看一种成分,要综合评价。

茶叶中所含的EGCG等成分是有利于预防癌症的。

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茶叶会促进癌症发生。汇总分析表明,饮茶对乳腺癌和胃癌有预防作用,饮绿茶降低结直肠癌和食道癌的风险。

所以,不要因为其中含有微量丙烯酰胺就放弃喝茶的习惯。

同样,部分汇总分析发现,喝咖啡与乳腺癌风险无关,还有利于预防子宫内膜癌、食道癌和结肠癌。这是因为咖啡中还同时含有多种有利于预防癌症的成分。

所以,若已经形成了喝咖啡的习惯,感觉咖啡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那么也不必戒掉。

咖啡和茶有利于预防其它疾病?

是的。

流行病学研究也确认,喝咖啡(不加糖)和茶的习惯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研究还发现,

咖啡不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不过,咖啡增加尿钙流失,每天3杯以上的咖啡会增加女性骨折风险。

相比而言,未发现饮茶对骨骼健康产生任何不良影响。饮茶的习惯有利于降低腰围和体重指数,降低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就中国人的习惯而言,喝茶既不需要加糖,也不需要加奶精;既可以浓一点,也可以淡一点。

而且,茶有更多的类型和更广泛的价格区间可以选择。所以,总体而言,从健康角度评价,喝茶的优势更大一些。

咖啡和茶,每个人都适合吗?

不是的。

部分人喝咖啡,甚至喝茶,都会有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重视身体的反应,暂时不喝这些饮料。

同时,不赞成大量喝加糖、加奶精的咖啡。

一杯甜咖啡会增加8克糖的摄入量,一份奶精会增加约5克的饱和脂肪,而加了奶油和糖的咖啡饮品更是会每天增加几百千卡的热量。

与其担心咖啡 不如少吃油炸食物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目前广为接受的推荐是:健康成年人每天不超过400毫克咖啡因(大致相当于两三杯咖啡),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了“风险”。而美国的膳食指南里,也把咖啡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另外,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文特别明确地指出:咖啡不存在致癌危险性,只要别太烫就行。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将咖啡归为三类致癌物,只不过,这种担忧不宜被放大。因为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非常低,约为每公斤5微克至10微克,而人们吃的很多炒菜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每公斤200微克甚至更高。

丙烯酰胺,并不稀奇,不出意外的话,人们每天都在吃。它并不是人为添加到食物中,而是在食物高温加热的时候自己产生的,尤其是油炸、焙烤、烧烤食物。

“在高温下,食物中的氨基酸和糖类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丰富的香味和诱人的颜色,但同时也产生微量丙烯酰胺。”最典型的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是薯条、薯片、面包、饼干、曲奇、巧克力、油条、油饼、麻花、煎饼果子等,其中薯条、薯片是西方人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对于华人而言,吃进去的丙烯酰胺有一半以上来自家庭烹饪,比如炝炒圆白菜、干煸豆角等。不过,由于丙烯酰胺致癌证据不足,大家也不用因为丙烯酰胺而彻底放弃油炸、烘焙、烧烤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