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夫妻拿难民签证出国 成功背后的故事感动人心!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心怀壮志,要在异国他乡干一番大事业,而中国移民Joe(郭武乐)和Fay(黄蕙娟)却只是靠种植果蔬,获得了英女王服务勋章和代表新西兰农业最高荣誉的布莱迪斯洛奖杯

据《澳洲微报》报道,作为早年不远万里来到新西兰打拼的中国难民之一,Joe和Fay辛劳了一生,他们在最普通的行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最终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这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坎坷、心酸和感动。

成功发家史

早在1920年的时候,Joe的父亲郭来发就到了新西兰,在霍克斯湾从事种植行业。1940年,12岁的Joe跟随母亲躲避战乱,乘船逃难到了Joe父亲所在的新西兰。

当时Joe父亲农场的合伙人破产,农场生产率也不高,不得不关门了。于是父亲租了12英亩地自己单干。父子俩花了五年的时间,终于买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拖拉机。

事业的小起色,更是激发了父子俩的拼劲儿,1949年,Joe的父亲从霍克斯湾搬到了蔬菜需求量更大的奥克兰,而且做了一个看起来很疯狂的举动,他花了4000磅在今天的机场区Mangere附近租了一块72英亩的土地种植蔬菜,这么大的投入,在别人眼里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傻瓜。

但是Joe的爸爸骨子里就是位天生的冒险家,敢于大胆的尝试,在种菜方面更是如此。中国新年期间,他突发奇想,种出了一批刻字南瓜,在没有长大的南瓜表皮刻下“恭喜发财”等字样,等待顾客挑选,而有的南瓜只刻一个字,顾客需要一次购买4个南瓜,才能凑够一句祝福语,这大大促进了南瓜的销量。

Joe他们在南瓜上刻字是1958年的事情,直到2004年,中国才有了类似的刻字南瓜。

1953年,Joe和Fay在一间餐馆相遇了,初见时虽然没有互相说一句话,但是早就互生好感,同样是难民家庭的背景,在异国他乡,他们选择了彼此帮扶,共度一生。

Fay是水果店老板的女儿,本不擅长种植,但是和Joe婚后,他决定让种植成为他们共同的事业。

两人在南岛的奥马鲁Oamaru度蜜月时看到了孢子甘蓝。就觉得为什么不能在奥克兰也种植呢?于是他们农场成了第一家在奥克兰成功种植孢子甘蓝的农场。

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夫妇两似乎爱上了这种感觉,他们马上又有了一个大动作,他们率先在新西兰种出了当时仅仅美国才有的无籽西瓜。

这件事情在新西兰引起了轰动,Joe也因此有了“西瓜大王”的美誉,还因此登上了1958年新西兰水果种植的专业杂志。

然而,Joe会的可不仅仅是种植西瓜。在1952年的时候,Joe夫妇就开始致力于红薯的种植。

可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一段时间后整个新西兰北岛的蔬菜,尤其是红薯,遭遇了一种罕见的黑腐病BlackRot,这种病毒抑制了蔬菜的生长,红薯大面积溃烂。

Joe夫妇当时率先培育出了一种可以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红薯,并且将这种优质的红薯品种推广到了其他的农场,拯救了整个红薯种植业。

10年来,他们农场持续提供廉价优质的红薯,让Joe也获得了“红薯大王”的美称。

在1963年的时候,他们再一次“犯傻”,给农场建了安装有现代化控温控制湿设备的红薯储存仓库。而这笔钱足够建造成批的公寓,光收租金就足以不愁吃喝了。

走在市场前列

到了1989年,他们用聚苯乙烯材料制作出了可移动的冷藏箱,把蔬菜出口到大溪地等更远的地方。在低温冷链技术发达之前,他们这个冷冻保鲜技术是个创举,填补了市场空白。

后来他们又在成名已久的领域种出了奇货可居的金番薯,和别人无法超越的超级大番薯,一直走在市场前列。

数十年的辛勤劳动和专注,让他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这么多年他们似乎从来没因为困难挺住脚步,一直在往前走。今年Joe 88岁,Fay 84岁,他们仍然在农场工作着……

2013年,Joe夫妇因“对园艺事业倾注满腔热情,发明了多种种植方法和包装技术等让全新西兰的种植者受益”被誉为行业先锋,获得2013年新西兰园艺行业最高荣誉布莱迪斯洛奖杯。

而2015年,Joe和Fay更是获得了英女王服务勋章,以表彰他对种植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有着了不起的事业,住的却是农场旁边最普通的房子。夫妻两人相濡以沫一辈子,如今依然在牵手走在田间。

Joe和Fay的故事,是众多早年来异国他乡打拼的移民的缩影之一,他们吃苦耐劳、永不言弃,克服了无数困难。他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有的甚至成为了建设这个移民国家的顶梁柱。

也许我们的一生很平凡,既不是行业翘楚,也不是国家的顶梁柱,但是我们选择来到这个国家,心怀着自己的理想,携手知己爱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就已经很完满,等我们也到了满头银发的时候,回首这一生,我们也并不后悔。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