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脑炎当感冒治死,老妇哭诉都瘸了还要再等三年!加国免费医疗如此致命为哪般?

加拿大的全民免费医疗,让很多其他国家的人羡慕,但是里面存在的问题也是致命的:病人往往要等上数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的面;而医生多数情况下只是花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做一下常规的诊断,就开药方打发病人走人……这样的流程应对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病没啥问题,但是如果碰上严重病毒或细菌感染,可是会出人命的。
就在上个月月底,安省渥太华地区一位年轻姑娘,就是这样被医生延误了病情,在就医24小时后不幸逝世。

据Yahoo.ca报道,这起误诊案发生于上月27日,死者是一位23岁的女孩梅乐(Samantha Lily Mueller,上图)。梅乐的母亲回忆,她的女儿是6月25日出现异常状况的,感觉“十分不适”。不过她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吃了感冒药(Advil),就回房睡觉了。

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梅乐把母亲叫醒,说自己的脖子已不能活动,体温高达40.7度。

母亲见情况不妙,立刻将女儿送到了Queensway Carleton Hospital的急救室。

大约两个小时后,梅乐回家了,说是医生也不确定病因,可能是脓毒性咽喉炎或单核细胞增多症(mononucleosis),于是给了她一张青霉素的处方就让她走人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梅乐的情况持续恶化。母亲取来了青霉素,可是梅乐吃了就吐。她的体温也在39度上下徘徊。

渐渐地,梅乐连呼吸都有困难了,皮肤苍白,嘴唇发蓝。家人赶快再将她被送到医院,接受输液和插管治疗。

直到这个时候,医生还是查不出梅乐是什么病,只估计她是感染了“很强的病毒”,具体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母亲还问医生,会不会是脑膜炎。医生表示,梅乐的症状与脑膜炎不符。

27日凌晨三点,梅乐不幸在医院逝世。直到她去世后,病毒检验结果才出来,她确实是感染了脑膜炎球菌。梅乐的母亲暴怒了。她抓住医生护士大吼,“你为什么让我女儿回家?你为什么让我女儿回家?”直到被人架开。

事情已经过去半个月,可梅乐的母亲面对着媒体记者还是平静不下来。她怎么也想不通,在健身中心工作的女儿一向身体健康,怎么就忽然走了,而且还是在她就医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去世了。

假如,假如梅乐第一次去医院的时候,医生能多花点时间诊断,带她去做病毒检验,就能知道她患的是脑膜炎,她也不至于送命吧。可是,人生是没有假设的。

“他们(医生)为什么让我女儿回家?他怎么能给了我女儿一张青霉素的处方,就让她回家了?”面对着镜头,梅乐的母亲不住地质问。可是直到今天,院方都没能给她一个答复。

而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乔治王子镇(Prince George)一名妇女对媒体说, 她会在星期四重返省北大学医院,到医院的大厅静坐抗议迟迟不给她做膝盖置换手术。

这位名叫丹尼斯·特斯尔(Denise Tessier)的妇女上个星期就曾到医院大门口静坐抗议。她说自己已经等待膝关节手术很长时间。最开始被告知要排队约两年,而前不久又被告知可能要延长到三年半。她说,自己的膝盖疼痛越来越严重,已经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

丹尼斯在上星期开始抗议的第一天,就有卫生官员出来与她见面,并答应在一个星期之内给她打电话,告诉她确切的手术日期。

▲丹尼斯的抗议牌子上写着:“省北医疗系统不管我”

但丹尼斯说:现在一个星期已经过去了,她并没有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所以,她不得不恢复抗议行动。

BC省北部大学医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能够理解患者的要求,并会继续直接与丹尼斯女士合作。但出于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因,他们不想患者的情况做出更多说明。

解析:加国全民免费医疗为何还饱受诟病?

首先,咱们要明白一点:加拿大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是两码事。医疗技术水平一流,表明很多中国无法医治的疾病,在加拿大可能可以得到医治;北美的新药新技术,首先会从这里开始;加拿大医院的硬件设施,比如仪器设备、病房病床、急救呼叫、医疗备案、医疗类别、药品制剂、医疗规章等等,也是世界一流的。而医疗服务水平,则是很多华人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据悉,加拿大约有200万百姓找不到家庭医生。仅此一项,就可以看出加拿大的医疗服务水平并非最佳。


▲加拿大的健康卡

据悉,加拿大的医生在整个医疗服务制度下,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别:

1,第一防线(Primary Care):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或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也叫全科医生)便是坚守这防线的支柱,除了应付日常健康问题外,还负起预防疾病的任务。

2,第二防线(Secondary Care):医生在学院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基本实习培训,获得机会进修专科4至6年,又经过严格考试和审核后,才可获专科证书,正式成为“专家”(Specialist or Consultant)。由于他们在医学上某一科目学有专长,家庭医生如遇到棘手的个案,都乐意将病者转介到专科医生。专家们在诊治妥当后,却要将病者交回家庭医生,只可建议何时需要专科检查一次。专家医生因此常被病者视为医学界的精英份子。

3,第三防线(Tertiary Care):坚守这防线的专科医生,大多数都是医学院内的教授、讲师、研究员或某大医院的顾问及主任。主要工作除了教学育才之外,还肩负诊治奇难杂症及研究工作。因此,他们被行家视为医疗服务的“灵魂”。

下面就以多伦多大学的大学医学网络(UHN,包括多伦多总医院(Toronto General),玛格丽特公主医院(Princess Margaret),西多伦多医院(Toronto Western))为例,具体谈谈几个方面:

1,非危重病人占用急诊资源。加拿大的大医院都会有急诊室(ER),尤其是呼叫911之后。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是急诊病人可以得到应有的急救。正是由于911急诊很方便以及全民免费医疗制度,造成一些非危重病人占用急诊资源,从而导致真正的急诊病人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在加拿大看病,首先要通过家庭医生,分辨病情的类型和严重性,再决定介绍到具体的专科医生(Specialist)。急症室的医生(Emergency Physician)也是属于这第一关的“守门人”,但急症室的医生原本的职责是看更为严重的病情,所以,此专科医生的受训时间是5年而不是家庭医生的2年。由于多数病人都是在家庭医生办公时间之外寻医,很多急症室被迫要看许多原本可以在家庭医生诊所解决的问题,因此造成了整个医疗系统呆滞。

据多伦多内行人士介绍,为了照顾到急症病人的需要,急症室的看门护士(Triage Nurse)会因病情的严重性将病人规划为5级。政府有规定:每级的病人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诊断和治疗,以1级为生命危殆,需要马上治疗,这样逐渐递增,5级最轻。很多人以为排了队就是一个一个按顺序看,其实,一些后来居上的病人也可能在你前面看医生,因为他们的病情可能比你的严重,才会先排到看医生,所以越是轻微的毛病等待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建议不要贪图方便而滥用急症室来看病,如果不是非常严重,还是看家庭医生或walk-in clinic比较好。

加拿大急症室的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分级系统可以帮助严重的病人早些得到治疗,但是由于政府有限制:每个级别的病人都要在指定时间内见到医生,过多的4-5级病人还是会影响到医生看2-3级病人的时间和效率。

2,病人数量和语言,决定了诊断水平。俗话说“熟能生巧”。中国大医院的门诊医生,每天看病人都是100-200个,而且每半年轮换到病房工作(住院部医生),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对于很多季节性的疾病,很容易做出初步判断。而加拿大的人口少,病人也就相对少,疑难杂症也少,医生的经验就显得相对不足,所以,大多数医生需要依赖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这样,在加拿大,仍有病情误诊的情况发生,当然,主要是在偏僻的小镇医院以及家庭医生诊所。

加拿大的医院与中国一样,实行按病人的数量收费(Fee for service),也就是说,看的病人越多收入就越高(中国的医院叫做门诊号计数工资,属于奖金的一部分)。急症室的医生往往都非常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一点,与中国的急诊医生差不多(我在一个故事里面有写)。其实,有些加拿大的急诊医生也不是那么负责,网络中有很多报道。当然,加拿大急诊病房的医疗设备很先进,很齐全,比中国强很多。

但是,普通的家庭医生诊所和专科医生诊所,情况就不同了。这两类诊所,一般不是直接挂靠大医院,而是分开独立的,虽然多数医生本身也都属于大医院的医生。他们每天的病人数量也就50以下,预约也可以随时取消、推迟。而且很多医生还在大医院上班,或教学,或科研,精力比较分散。

还有一个语言问题,因为加拿大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多元化国家,很多人讲的英语很难听懂,这也会造成医生的诊断率比较低和诊断时间长。很多医院或小诊所,会雇用一些会讲几种语言的大学本科生、毕业生或临时医生助理。在多伦多,要找一个懂得国语的专科医生,真是很难。

3,诊断时间长,拖延病情。大学医学网络(UHN)有各类专科门诊部、住院部,还有家庭医生部。在急症室,通常会排队4-6小时;看了医生,还可能要查血、拍片等等,又要等2-3小时;等结果出来了,拿处方买药,又是几个小时。普通家庭医生看病的效率问题,一方面是医院的检查专科要等待,一般是1-2周,然后等有了结果,又是1-2周,再次预约家庭医生,又是1-2周,有时候要1-2个月;另一方面,是家庭医生不是每天上班,需要预约。如果是大医院的家庭医生部,那就比较快,如果是私人的家庭医生,那就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


▲多伦多全科医院

无论是急症室还是家庭医生诊所、专科医生诊所,医生看病的效率低,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似乎也表明了医生对病人的负责态度,毕竟医疗质量第一。一旦出了医疗事故,很可能就丢掉饭碗。所以,加拿大的医生做事普遍保守,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轻易尝试,宁可交给有经验的医生去做。这一点,与中国有些不同。

加拿大急症室的医护人员认为他们自己很忙,每天要处理很多危重病人。但病人却不这样认为,医生护士们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分辨危重和轻微病人,而不是看病人的感觉。有的病人自己是医生,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但自己没有权,结果让加拿大的医生贻误病情。这类医疗事故也是比较多的。

还有一类重大疾病,需要多家医院诊断,比如癌症,以及一些慢性疾病,那就更是等待确诊时间长,结果就是贻误病情,甚至有的病人等到死亡。我认识的泰国MM就是这样被折腾死的。

4,仪器检查和化验检查时间长。中国的大医院,看病和检查都是在同一家医院进行,而且不需要预约。在加拿大就不同了,急诊病人可以在急诊室享有“看病和检查”一体化,也不需要预约;而家庭医生的诊所,一般没有仪器检查和化验检查,不是一站式服务,必须到大医院的检查检验科室,这个就需要预约。一般是1-2周,也有1-2个月的。所以,一些加拿大的病人就直接看急诊,可以理解。

加拿大虽然是公费医疗,但医生们也要节省资源,不是必要的检查一律不要做,比如查血这一项,也不是每个病人每个月都可以做的,似乎每年也就1-2次。在加拿大,医院的医生所订的检查都是有记录的,过多的检查会被审计,发现滥用是会被处分的。而中国的医院是盈利制,很多收费都是病人自己掏的腰包。医院的病人多,做的检查多,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就越高。这是两国的区别。

正因为是公费医疗,检查的项目就会很多,多数都是病人自己要求检查的。这一点,也是加拿大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制度优越的体现。但同时,增加了工作量,延长了整体的仪器检查时间和化验检查时间。还有,即使仪器检查和化验检查结果出来了,病人们也不可能马上得到消息,一定要另外预约医生,再去询问结果。当然,如果结果很严重,医生会直接联系病人,无需等待。问题是多数情况下,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只有等待。

国际共同基金(Commonwealth Fund)调查显示,加拿大只有23%的医师使用“病人电子医疗纪录”,在接受的调查国家中排名最后。这一点,在加拿大偏僻的小城镇比较多,而大学医学网络(UHN)全部都是“病人电子医疗纪录”。因为没有“病人电子医疗纪录”,需要做很多常规的仪器检查和化验检查,而如果有了“病人电子医疗纪录”,对于很多普通疾病,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时间比较近),直接查阅一下上一次的结果就可以初步判断了,无需再次做仪器检查和化验检查。

5,在晚间、周末或节假日求医有很大难度。中国的大医院都有夜班医生,当然也是急诊。加拿大的大医院,晚间、周末或节假日,只有急诊,而平时下班后找不到家庭医生看诊。当然,除了急诊,人们也可以去walk-in clinic,只是增加了病人的费用。即使如此,买药也是一个问题,不是所有药店都是24小时7天制,而且有些药物必须事先联系好,要等下一周才有货。


国际共同基金(Commonwealth Fund)调查还发现:只有47%的加拿大医生愿在一般民众下班后看诊。相比之下,荷兰有95%的医生愿意这么做。加拿大只比美国好一点,美国只有40%的医生会在民众下班后看诊。

在加拿大,家庭医生给病人开休假诊断,每开一次只有15天、收20加币,再多开还需多交费用。病人有了小病,想自己买药解除痛苦,根本不可能。想到药房买药,需凭医生的诊断凭证或处方才能如愿。家庭医生让你什么时间来诊所候诊,你就得那个时间来。另外,加拿大地广人稀,医院少,人们居住比较偏僻,在晚间、周末或节假日求医,一个是交通不是太方便,另一个也会受天气影响,毕竟在加拿大有半年冬季。

另外,中国的大医院有“打点滴”,这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费用、时间、医生等等。加拿大没有,病人只能等家庭医生的预约,自己又不能弄到药品。很多小病就拖延成了大病,甚至死亡。笔者自己的经验,就是每次回国一定要带一些常用的处方药,作为自己的备用。

6,医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可以肯定,加拿大的大多数医生的职业道德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大学医学网络(UHN)的医生,技术水平也不错,虽然实习医生很多。在大学医学网络(UHN),很多老专家老教授带学生,把病人当作“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教学,这个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消极的一面,就是有些不是太危重的病人,因为比较典型,要进行教学,就必须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浪费了病人的时间。如果病人认为自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医生,心甘情愿,也就算是贡献了。另一方面,也就耽误了其他病人的诊治时间。

但一些私人的家庭医生诊所,医生们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不是太令人乐观。要么5-10分钟打发一位病人,要么不停地推迟病人的预约时间,要么每次看病只能问一个问题,要么知识或能力不够,需要专科医生诊治等等。有的病人不相信家庭医生诊断结果,想另找一位家庭医生诊断,得事先将原病历档案取出来,可原家庭医生以不能泄露病人病历为理由,拒绝提供病人病历。为此,有的病人建议:凭病人点评家庭医生的医术高低,政府凭其参考付费,家庭医生就会任劳任怨为病人解决实际病痛,就不会耽搁病人的病情。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比较完善,有很多医生助理和医生秘书,还有一些护工、清洁员、送餐员等,分工明确,各尽其职。相比之下,医生护士的数量就少很多。这样的结果,给病人造成一个印象:病人在等待,而医院里很多穿白大褂的人在闲聊。站在医生的角度,大家都知道加拿大的医护资源短缺,但为什么会资源短缺呢?这么多年了,加拿大政府为什么一直不去解决呢?如果说培养一个医生需要10多年,可加拿大怎么也有几百年历史了吧?

国际共同基金(Commonwealth Fund)调查还发现:加拿大只有32%的医生愿与其他科的医生会诊慢性病,英国则有81%的医生会这么做。加拿大只有27%的医生会自我要求提升医术水准。相比之下,英国及德国愿意这样做的医生达70%。

总之,加拿大的大医院与中国的大医院基本上还是处于同一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但因为加拿大有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之分,表面上是减轻了专科医生的压力,实际上是增加了家庭医生的不负责任心、增加了医院急诊室的压力、延误了病人的病情。这就是加拿大医疗服务制度的弊端!

⊙版权声明:已受相关版权法保护,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抄袭,违者必究。